索引号 3212900017/2025-223146 分类 政府文件 科技、教育,财政、金融、审计
发布机构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人民政府 发文日期 2025-11-20
文号 泰高新政办〔2025〕17号 时效 有效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5-11-20 15:26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园区管理办公室,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经第12次区管委会主任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2025年11月20日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策应全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推动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服务业领域“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上海大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大力实施“466工程”,提升生活性服务业4大领域品质规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6大领域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6大专项行动,健全全区现代服务业新格局,打造具有引领性、支撑力的区域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全面助力泰州加快完善“大海新晨”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发挥区位交通、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等优势,通过扩规模、增优势、强服务、优载体,更好满足产业转型、城市提级,加快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扩大总量规模。加速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到2027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68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每年新增各类限上(规上)服务业企业不少于100家,到2027年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突破1500家,营业收入突破1500亿元。

(二)优化产业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数字赋能、融合创新和绿色转型,提升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7年达到55%以上。

(三)扩大有效投资。围绕提升面向制造业、居民需求的综合服务能力,着力招引建设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每年新签约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

(四)加强载体培育。建设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7年,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家,新增省级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1家。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1.科技服务业。聚焦科研开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全生命周期科创平台。加快建设运营泰州实验室、药物非临床研究中心,提升重点创新平台运行质态,开展泰州队列建设研究,形成“1+1+N”区域协同科创体系。强化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每年新增企业研发机构20个以上。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实施科创载体培育提升计划,助力疫苗工程中心争创部级卓越级、高能级孵化器。推广“创投+孵化+服务”发展模式,推进园区孵化载体建设全覆盖。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大力引育品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支持市药检院检验项目扩项,争取省医疗器械检验所泰州检验室通过CNAS、CMA资质扩项认可。建成省级汽车零部件质检中心,全力争创国家级检测中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北大医学泰州创新中心成果转化,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概念验证项目和临床研究项目,争创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扩建华泰疫苗实验功能区,发挥上海离岸创新中心优势,全区每年新增各类孵化项目40个以上。〔责任单位: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局、区市场监管局,各园区、镇(街道)。以下均需各园区、镇(街道)落实,不再列出〕

2.商贸流通业。健全商贸流通配套设施,畅通大宗商品贸易和货运集散,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撑泰州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建设江海联运中心港。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强与上海港等枢纽港口战略合作,优化“公转水”方案,开辟点到点直航支线航班。实施泰州国际集装箱码头智慧港口建设五年规划,持续优化港口作业模式,提供个性化“门到门”全流程服务。支持集装箱码头依托药品进口口岸功能,积极申报药材进口资质。完善口岸整车出口配套服务,推动更多整车就近“登船出海”。优化物流产业生态。招引大型物流企业、航运企业等来泰开展业务,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改造升级化工园区公路港,优化现代化工物流服务平台功能,放大进口药品物流平台能级,提升大件、冷链、危化品等专业物流水平,建设长三角地区疫苗和进口药品冷链集聚区。加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加快国能煤炭储运交易中心建设,推动集装箱码头二期开放,打造沿江地区粮油食品、化工油品、煤炭矿石“三大交易中心”。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健全区镇村三级物流节点,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动“数字供销”实践,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资源叠加农村寄递服务,畅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支持企业在医疗、蔬果等无人机配送业务本地落地,打造无人低空物流示范区。(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区邮管局、交通分局)

3.产业金融服务。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区域金融服务高地。大力招引集聚区域总部型、功能型金融机构入驻,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等专营机构。加强基金运营管理。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产业基金,加快建成涵盖天使、创投、私募等的股权投资基金市场。畅通股权投资“募投管退”环节,形成投资基金发展政策合力。常态化开展政银保企对接。鼓励银行机构推广“投贷联动”业务,持续做好中国医药城融资路演会、银企对接会、行业交流会等专项活动,扩大活动服务范围。(责任单位:区党政办公室、区国资办)

4.数字及信息化服务。实施数据治理、数据交易及数据产品打造,促进数实融合、双向赋能,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到2027年,新增规上数字服务企业10家。着力建设数字新高,统筹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争取布局市级算力中心,积极发展高端算力。以“数字+智城”引领城市运行,围绕重点民生领域,开发迭代一批应用场景,推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以“数字+产业”赋能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过程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大院大所、头部企业重点平台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完善数据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申创省级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发展“直播+跨境”新模式,在品牌孵化、知识产权认证、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跨境电商基础设施,提升跨境电商产业园能级,建设跨境电商保税备货中心、保健品全球分装中心,创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鼓励传统外贸企业“触网升级”,支持企业在综保区设立前置仓,用好泰州企业海外仓资源,启动跨境电商进口及分拨销售业务,打造专业第三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区数据局、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商务局)

5.人力资源服务。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到2027年,新增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家。高质量建设专业服务平台。完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配套设施,深化“城市HR”服务品牌,融合金融、商务、法律等专业服务,引导集聚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强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和产业发展平台功能,形成人力资源服务全产业链,新增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2个,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鼓励人力资源机构数字化转型,发展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实力的人力资源企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配置。紧扣泰州“8+13+X”产业链群体系,完善人才供需信息系统和人才资源大数据,重点发展管理咨询、人才综合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服务。发展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进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的综合性服务功能,打通专业人才开发、引进、流动、配置全链条。服务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动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共建一批大健康类产业学院和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成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责任单位:区社会事业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教育局、区党工委(区委)人才办〕

6.商务服务业。对接上海“全球服务商计划”,重点发展会展经济、知识产权服务、咨询服务等业态。到2027年,全区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突破90家,营业收入达80亿元。大力培育会展经济。提升会展服务水平,大力引进培育专业组展机构、国际品牌重要展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国际医药博览会UFI、ICCA国际认证,打造综合性展览展示平台,支持举办高规格品牌展览展会活动,持续办好中国·泰州医药博览会。推动展产融合发展,打造“数字+会展+产业+体验”新业态。提升商务服务质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托泰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供特色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布局行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拓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业务。引导商务服务供需对接,提升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咨询评估等服务能级,形成区域商务服务集聚高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整合闲置和低效商务楼宇资源,建立全区楼宇大数据系统,集楼宇基础信息、企业基础信息、招商基础信息于一体,定期组织联合扫楼走访,开展楼宇经济智能化诊断。推动重点楼宇完善功能、提高含金量、提升品位,积极招引现代金融、法律服务、医美整形等高附加值现代化服务业,培育一批亿元楼、特色楼。(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司法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税务局)

(二)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品质化提升

1.居民服务。以大力提振消费、便利居民生活为导向,培育发展高品质市场主体,打造城市居民全新的生活中心、消费中心、社交中心。优化特色商业布局。打造“一主两副”特色商圈,依托优化泰州金融广场城市新客厅功能,大力发展潮玩经济、体育经济、夜间经济,建设泰州3.0版标杆核心商圈。完善东方小镇—天虹综合体、口岸—雕花楼两大商圈配套设施,改造升级特色商业街区,争创一批省级示范步行街。鼓励区内购物中心、大型商超向乡镇延伸服务,推进家居建材、汽车、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打造一批星级农(集)贸市场。构建“网红基地+商圈产业+直播平台”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市级直播带货示范店。便利居民生活服务。开展家政服务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实施“巾帼家政”提质扩容技能提升工程,大力培育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打造6个以上家政龙头企业,创建一批本地知名家政服务品牌。促进物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升智慧物业水平,推行“多类型”、“大物业”服务,促进物业经营服务向“城市运营服务”拓展。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辐射所有城乡社区。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能力,实现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城乡全覆盖。(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区社会事业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妇联)

2.文体旅游服务。做强“水兵母亲城”“中国医药城”两个城市IP,构建全域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文体旅服务体系,叫响区域文旅品牌。提质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强化文旅新场景建设,持续提升红色研学游、绿色休闲游、蓝色康养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知晓度,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加快东部片区特色田园乡村集中连片发展,整合开发乡村旅游精品,举办各类文旅活动,赋能乡村振兴。发挥地方特色农旅资源优势,推动本地知名餐饮美食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发展,争创2-3个国家和省级老字号品牌。运营好海军舰艇文化园,拓展海军文化科普教育和深度体验功能,打造海军文化展示平台和泰州军旅文化新地标。擦亮医药工业旅游名片。按照“中医药+文化+科技+康养+旅游”五位一体的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精心打造的“可学、可娱、可购、可闲”旅游线路,加大多元化工业旅游产品设计供给,规范已有省级工业旅游区的管理运营,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高水平融合发展。深化文体商旅融合。聚焦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现代传媒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国家、省、市重点文化类企业,切实提升文化服务品牌价值。加大赛事供给,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打造一批“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品牌赛事,争创“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申报史庄村省级传统村落,力争蔡庄村晋级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全面升级智慧景区系统,培育一批本地文体商旅企业。〔责任单位:区党工委(区委)宣传和统战部、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区商务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3.养老托育服务。深化养老托育领域改革,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化养老托育服务质效。扩大增量。科学布局养老托育服务资源,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沿江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业中心,改造提升大泗镇、胡庄镇等一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区养老托育设施提档升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一批养老住区建设、养老综合体、养老机构等项目落地。优化存量。推动专业化养老机构下沉社区,让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养老服务。推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运行,统筹配置“0-6岁”育幼服务资源,支持生源减少的幼儿园整体转型或者发展托育服务。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完善标准与质量控制,一站式满足居民养老托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创成省级银发经济特色园区。加强医养融合联动,实现域内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共建医共体,为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区级“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全区所有养老服务机构“上云”。发展“物业+养老”“家政+养老”模式,打通品牌物业企业、家政企业与社区医院之间的链接,建成一批示范企业。组织实施托育机构质量评估,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水平。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学院、泰职院等市内外高校合作,着力培养和引进养老托育服务管理运营和专业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区社会事业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教育局)

4.健康服务。巩固泰州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建设成效,深化落实健康泰州建设实施方案,满足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医学高峰建设行动。推进医疗机构建设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促进专科联盟建设发展。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进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实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促进“智慧健康”建设。推动卫生数据上“云”,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启动互联网医院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新模式,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水平;推进“泰康云”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建设,深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医疗健康管理智能化水平。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健康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鼓励推广面向老年人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产品和服务。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服务产品,探索集成和提升中医药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及干预技术,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和生活照护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类保险产品,提供与其相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创新中医药健康养老保障模式。加快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研发、制造、流通全领域的应用。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发展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培育互联网医院、共享医院和医生集团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建设泰州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强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决策和预警能力,打造全国健康医疗大数据融合应用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委、区数据局、区发展改革委)

五、专项行动

(一)高端产业引领行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主攻突破集成承包、供应链优化管理、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等方向,加强行业质量标准品牌赋能,推进区域级特色品牌标识塑造。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完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产业金融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提升生活性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水平,在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打造一批高质量生活服务品牌。支持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加强服务品牌培育,争取落地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

(二)两业深度融合行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方向,大力推动骨干企业工贸分离、主辅分离,鼓励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服务优势,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鼓励制造业企业拓展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系统解决方案、柔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增值服务。推动服务向制造渗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研发、渠道、网络等优势,深度介入制造业各环节。鼓励互联网、物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等服务业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新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大力推动五大园区全面向“制造+服务”综合型园区转型。

(三)平台载体支撑行动。加快建设中国医药城、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等区域品牌,推动服务业重点行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集聚度高、业态模式新、经济贡献大,培育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特色平台载体承载功能。

(四)项目牵引带动行动。聚焦十大服务业领域,制定精准化招商图谱,大力开展服务业项目招引建设,构建行业主管部门+板块联合招商机制,各区级机关部门围绕牵引保障服务行业发展,每年招引落户限上(规上)企业至少1个,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市服务业重大项目清单。

(五)市场主体培育行动。健全完善分类指导、梯次推动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新一批领军型、骨干型和成长型服务业企业。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鼓励制造企业主辅分离,对分离出来的服务业企业给予相关优惠。

(六)人才引育用留行动。贯彻落实“人才特区2.0版”政策,面向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实施靶向引才。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人才码”应用场景,大力引育一批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创投基金等专业人才,培育紧贴服务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群体,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便利服务,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全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业领域,主管部门挂钩各细分行业,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工作举措,加强组织实施、跟踪评估、总结反馈,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完善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围绕服务业重大问题、重大趋势和重大项目开展研判,增强发展合力。构建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定期组织指标督查、项目推进、专题招商、业务培训等活动,做好监测分析、协调重大事项、优化考核激励、推动任务落实。每年评选一批服务业年度优秀案例,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强化要素支持。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强区内各类政策资源综合集成,落实要素市场化保障机制,提高支持保障水平。强化用地保障,加快盘活利用闲置办公楼宇和低效工业厂房,支持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强化资本要素保障,用好政策性资金政策,鼓励直接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推进联保联贷。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大高端服务业人才引进力度,培育行业大师和高新工匠。支持各园区、镇(街道)立足自身特点,围绕服务业有效供给、企业培育、人才保障等出台专项政策。

(三)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新优化监管制度,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落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开展柔性监管、差别监管、适度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信用应用场景建设,提升市场主体信用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四)开展统计监测。完善统计监测评估办法,动态核实更新名录库,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服务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统计分析,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大规上企业的培育入库工作,各行业部门加强对接指导,摸清行业底数和发展情况,及时掌握本行业运行数据,做好运行分析。建立重点指标监测预测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映重点领域行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