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212900017/2021-172759 | 分类 | 文件解读 |
发布机构 |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21-08-27 |
文号 | 时效 |
2021年8月,我区印发《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纲要》编制准备工作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原医药高新区、原高港区发改委分头编制各自区域的“十四五”规划。两高融合发展实质性启动后,先行实施规划融合,原两区发改委共同组建“十四五”规划联合编制小组,重新组织走访调研、收集整理资料、组织内部会商、开展起草撰写。7月12日高新区第7次主任办公会和高港区第34次政府常务会议,7月14日高新区第12次党工委会议和高港区第96次常委会会议先后讨论研究并原则通过了《纲要》草案,7月15日区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初审了《纲要》草案的报告。
二、编制原则
一是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主线贯彻始终。《纲要》第一章第三节“历史使命”,提出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今后发展的纲领性要求,勇于探索、争先创优,列举出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16个方面,并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主要任务章节部分一一呼应,同时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里,提出建立“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动态更新、考核机制,确保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贯彻始终、落到实处。
二是把贯彻落实市委对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新定位作为重要导向。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融合后的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既不是一般的城区,也不是一般的园区,在定位上应该是泰州发展的“特区”。区主要领导在传达省市委全会精神时,专门明确对泰州“特区”的理解,即改革先行区、创新活力区、发展引领区、幸福示范区,我们分别在发展定位以及产业强区、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共享发展等任务里进行细化阐述。
三是把落实“系统科学,务实管用”的要求作为《纲要》编制的准则。在深入研究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趋势性特点和区域性特色基础上,从战略、战术两个层面具体落实,既前瞻引领,更求实务实,尽可能将目标任务具体化行动化,以清单式的专栏列出,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工作可推动、举措可落地、目标可实现。
三、主要内容
《纲要》共6篇13章40节约4万字。序言和第一篇是第一部分,主要包括高质量发展呈现新图景、构筑空间发展新格局。第二至第五篇是第二部分,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取得良好开局的奋斗目标,分为4篇10章阐述了“十四五”发展的主要任务。第六篇是第三部分,主要是规划实施保障。
1.关于“十四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根据泰州“特区”这一定位,《纲要》制定了“十四五”期间总目标:“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强富美高”建设迈上更高台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取得良好开局。立足我区实际,衔接上位规划,以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指引,研究提出“强、富、美、高、安全”五大类28个具体指标。基于市委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两高融合以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标苏南兄弟高新区等考虑,安排GDP年均增长8%左右(全市5.5%,苏州高新区6%以上,无锡高新区6%左右,常州高新区6.5%左右),总量力争1500亿元(泰兴市1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1.4%(2020年为18.3%),保持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总量占比逐年提高的态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照年均增长7%左右的速度,到“十四五”期末力争达到130亿元,基本确立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全市领头羊地位,总量与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差距显著缩小。
在具体目标中,我们结合《泰州市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研究提出了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初步考虑均按不低于20%的增速予以安排,可以对1500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形成有效支撑。与以往不同的是,“十四五”规划展望了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方式,定性目标与省市保持一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定量目标按人均经济总量翻一番以上安排。
2.关于发展空间结构
由于这是两高融合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们把空间结构部分放在了第一篇,主要从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绿色生态空间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回应各界对两高融合后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空间形态的关切。
城市空间方面主动衔接泰州中心城区“一核三极三城”规划布局,实施“东进、西优、南联、北融”的城市发展战略,以推进东进为重点,保持北部区域东城西厂格局,优化南部区域城市与园区空间关系,稳定东部区域田园生态基础。以快速交通为片区连廊,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组团式发展,构建“一核三极、双城多轴”城市空间结构。“一核三极”。依托城市中轴带、周山河景观带“十字”功能轴,加快建设泰州城市硬核,着力强化金融商务、健康服务、高铁枢纽三个支撑极点,打造高品质的泰州中央活动区,建成服务全市域、链接长三角的枢纽门户。“双城多轴”。重点建设以天禄湖为核心的北部都市医药健康创新区和以凤栖湖为核心的南部滨江港城融合发展区,依托若干骨干道路构建纵横交叉的发展功能轴,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多样的产城融合高地。
产业空间方面提出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化学新材料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产业园区五大功能园区为支点,重点打造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滨江绿色智造产业走廊。
生态空间方面坚持整体打造、多向发力,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生态空间,构筑“一链两带两廊”生态网络,重点打造天德湖、天禄湖、凤栖湖、龙窝湖城市中央湖链,建设泰州绿色美丽中轴。“两带两廊”主要是周山河景观带、东部田园风光带、长江绿廊、引江河绿廊,与中央湖链共同构成全域绿网。
3.关于构建产业体系
重点突出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建设医药健康产业高地方面,提出打造自主可控产业地标,开启特色发展新征程,强化泰州全域“中国医药城”理念,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圈。培育先进制造业方面,主要以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产业、石化及新材料为重点,提出打造千亿级支柱产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健全集群培育推进机制。服务业发展方面,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扩量提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以服务主导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品质生活服务需求为指引,打造“2+3+5”特色产业功能载体,建设两大城市综合服务集聚区、三大特色产业服务基地、五大专业服务中心。
4. 关于推进创新创业
《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引领,特色化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全面提升科创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当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表率。重点阐述建好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建好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方面主要包括创新载体平台、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等内容。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方面主要包括完善需求牵引的发展格局、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等。
5.关于改革开放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创新性引领性实践,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增强改革和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集成化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全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重点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发开放。全面深化改革部分主要提出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高水平开发开放部分,主要提出了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呼应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中轴崛起四个层级的发展,形成有机的整体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开发开放能级。
6.关于中心城区建设
融合发展为两高打开了空间,有利于在资源要素、城市能级、产业特色等内涵品质上实现飞跃嬗变,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应成为代表泰州发展高度的新标杆、城市形象的新窗口。《纲要》坚持融合发展路径,实施全域空间、资源统筹,分类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辐射能力,全力打造功能完善、品质卓越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滨江都市核心区,重点阐述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乡村振兴等内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以筹办省运会为契机,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打造高品质、有温度、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并提出了一批重点项目。
7.关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纲要》提出把高品质生活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内容,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努力朝着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重点阐述了加快文化繁荣发展、建设健康城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升民生保障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内容。
8.关于规划实施保障
《纲要》最后一个篇章为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提出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十四五”规划组织实施的各方面各环节,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强化政策统筹协调,推进规划评估考核、保障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