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420882/2010-00007 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10-10-13
文号 时效
关于印发《高港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高港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10-10-13 15:45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区属学校,各初中、中心小学:

现将《高港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三日

高港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幼儿园(班)49所,其中中心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3304人。中小学23所,其中小学13所,在校学生12432名;初中8所,在校学生8298名;高中2所,在校学生4220名。其中现代化幼儿园2所,一类幼儿园1所,二类幼儿园4所,并有1所中心园获得市模范幼儿园的荣誉称号。省三星级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实施现代化示范初中1所。有1所中心小学获得市模范小学的荣誉称号,有3所学校被评为省德育先进学校,3所学校被评为市德育先进学校。

“十五”期间,是高港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从教育优先发展的提出到科教兴区战略的深入推进;从中小学“三机一幕”的添置到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实施;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实现,反映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发展需教、党政重教、人心思教、政策兴教的局面基本形成,“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让高港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基本实现,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精心打造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十五”以来,我区在高质量完成“两基”任务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机遇,大力进行布局调整,实施了资源整合、撤校并校、改造薄弱学校、队伍配备等标准化建设,全区中小学由建区初的98所调整为23所。建区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达2亿元,使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设备设施、校园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100%的小学学龄儿童得以入学读书,100%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目前,全区学前三年入学率达93%,初中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99.7%,初中毕业升学率达86%,残儿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4%,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

二是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建区以来,教育系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积极实施战略性调整,适时整合全区职教资源,创办高港职教中心。“十五”期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并连续六年在对口单招考试中本科进线数列全市第一。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现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示范专业3个。学校创建取得重大突破,继2001、2002年成为省重点职业学校、省合格职教中心后,2004年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三是逐渐构建了有成效的社会教育。近年来,我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稳步推进,由全区25家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和6所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提供的各类社会培训年均达1万人次以上,每年有三千人参加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举办新农村农民素质培训、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在全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应该说,“十五”期间,我区的教育事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但我区教育改革有待深化,教育开放需要进一步扩大,教师队伍素质亟需提高,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任务仍较艰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十一五”中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高港教育的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以创一流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支撑,以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发展教育服务业为重点,以创新教育体制和激活教育机制为动力,以加强队伍建设和增加教育投入为保证,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两个率先”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建立以灵活、开放、完善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城市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打造市内领先、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高港教育品牌,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思想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举;树立素质教育观,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树立现代学校观,实现依法治校、主动发展、开放平等;树立国际教育观,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9.8%以上,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努力实现基础教育市内领先、职业教育省内一流的教育发展新水平。

──教育体系现代化。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条件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省级现代化学校标准。职业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建设标准。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现代化幼儿园1所,创建省示范初中2-3所,新建实验小学1所。

──教师队伍现代化。小学、幼儿园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达70%,职业学校、初中专任教师本科率达到90%、80%,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管理现代化。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制度,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法治化。

三、“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重点要实施好以下七大工程:

(一)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工程。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乡镇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责任。建立对乡镇教育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及福利待遇落实到位,确保教育费附加依法全额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使学校公用经费水平达到小学300元/生、初中500元/生。

2、抓好控辍工作。建立健全控辍工作定期报告制、双线责任制、督导检查制、济困助学制、控辍考核一票否决制,从而使控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2007年建成“无流生区”。

3、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省定合格学校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确保硬件到位,软件不落后。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建好电脑网络教室、教师备课机房、学校演播室。实施中小学校“四配套”。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实验室建设,使所有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室)、实验室逐步达到市定标准。

(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将海诞馆、雕花楼、文化中心、引江河、扬子江药业集团、科技创业园建成全区中小学“六大”德育基地。加强“平安学校”创建,强化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使全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创建成安全文明校园。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课程管理的突破。要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经费到位;“三个落实”:规划落实,部署落实,评估落实。二是评价机制的突破。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正确看待考试和评价的科学性,使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把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拉动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在全区推出一批具有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的学科。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要继续强化“科学认读”实验,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水平。

3、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致力将机关幼儿园打造成精品,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全区幼儿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4、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和终生锻炼的自觉意识。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质量,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5、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加强与先进教育地区的合作,加速引进品牌教育资源,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位,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全区所有初中及中心小学均要围绕艺术、体育、德育、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劳动教育等方面初步形成各自办学特色,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促提高,形成全区整体教育合力和优势。

6、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区职教中心为载体,建成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基地要以劳动教育为主线,融环境教育、科普教育和拓展训练为一体,为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搭建一个丰富人生经历、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快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步伐,办好五年制高职预科班,为建成五年制高等职业学院打好坚实基础。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3、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内涵建设,建议区政府将教师进修学校升格为科级建制单位,单独列编,并设立专任岗位,切实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师资方面的作用。以花卉园艺中心为基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民致富,以职教中心为基地,加强校企结合,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两后双百”培训,使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和未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100%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00%推荐就业。推进“农科教结合”,创新结合模式,促进教育直接有效地为“三农”服务。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成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全区中小学100%建有多媒体教室,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整合起来,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与课程资源开发整合起来,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上的作用,真正形成学校信息科技环境。

(五)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1、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努力倡导敬业爱生、好学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满意度。

2、扎实开展继续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新理论、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和创新校本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机制,拓展教师培训途径,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3、精心实施培优工程。积极创设骨干教师的成长平台,出台《高港区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方案》,建立“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五级人才培养阶梯,确定好培养对象,制订好培养计划,落实好培养措施,实现特级教师零的突破;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分批组织学校领导干部岗位专业培训和提高研修培训,努力培养2-3名市级名校长;采取多样的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为高港教育服务,努力打造高港教育人才高地。

4、深入推进人事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就业分配制度;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启动骨干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学校的作用,推进我区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发展;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六)依法治教工程。

1、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

2、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各中小学校要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法律素质,知法、守法,依法维护应有权益。要建立起有效的预警防范机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要通过推进依法治教,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保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保证学校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类民办教育要结合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强化管理,整合资源,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

(七)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

着重调整小学布局,力争至2010年,撤并所有村小,只保留7所中心小学。同时按照一流的校舍、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的要求建好区实验小学。并充分发挥实验小学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全区小学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