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420882/2005-00001 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05-03-22
文号 时效
高港区教文体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信息来源:区教育局 发布日期:2005-03-22 15:54 浏览次数: 字号:[  ]

高港区教文体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泰州市高港区文教局

(2005年3月)

一、基本情况

(一)教育事业基本情况。全区现有幼儿园(班)48所,129个班,在园幼儿3304人,其中现代化幼儿园2所,一类幼儿园1所,二类幼儿园4所,入园率为80.5%。中小学29所,其中小学19所,12432名学生;初中8所,8298名学生;高中2所,42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小学辍学率0%,初中入学率99.5%,初中巩固率99.7%,初中辍学率0.3%,初中毕业升学率85%以上,残儿入学率90%。全区现有省三星级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实施现代化示范初中1所、市模范小学1所、市模范幼儿园1所、省德育先进学校3所。

(二)文化事业基本情况。全区现有文化站5个、影剧院(场)7座,镇图书馆(室)5个,其中万册图书馆2个,总藏书量37410册,公共文化场所建筑面积24168平方米,5个镇均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课本剧《抬驴》2002年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金奖。

(三)体育事业基本情况。建立了区镇两级全民健身组织机构,成立了区门球、信鸽协会,培训了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3人。全区现有全民健身点8个,晨晚炼点12个,门球场4个,室内游泳池2个,400米环形跑道3个,300米环形跑道7个,水泥篮球场68个。五个镇均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口岸镇完成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建设达标任务。有以乒乓球训练为主的少儿业余体校1所,市队县办古典式摔跤训练基地1个,4所市级传统校。

二、“十一五”期间教文体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教文体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文化、体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努力推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大艺术生产力度、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文化事业建设步伐,推动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身素质为根本目标,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推动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教文体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幼儿园入园率达90%,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毕业升学率达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质量达市平均水平;加快现代教育装备建设步伐,建设高港教育局域网;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所有中小学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并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到2010年,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新补充的初中教师50%达到本科以上,高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达到一定比例;加强示范学校建设,创建省示范幼儿园1所,现代化幼儿园1所,创省示范初中1所,新建实验小学1所。

2、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加大艺术生产力度,争取每年有1-2件艺术作品在省市竞赛、展览中获奖。加强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积极开展节假日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的发展。加强文物发掘与保护,积极申报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规范和繁荣演出市场。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前完成区文化馆、图书馆、大戏院的建设。着力营造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氛围,合理布局好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和公益性大型艺术广告。争取至2008年形成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为一体的高港特色文化。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扩大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总量,提高文化艺术人才水平。

3、体育事业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体育与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体育普及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常年参与体育锻炼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3%以上。加快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使全区街道、居委会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全民健身点。积极兴办、开拓经营性体育产业市场,增强体育事业造血功能。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推动体育传统校建设与发展,全区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传统校建设达50%。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推动竞技运动水平,加强体教结合,建立“三集中”业余体校或体育班,逐步形成以区为中心的培养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基地。抓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建设,2010年内全区五个乡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三、“十一五”期间教文体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措施

(一)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教育工作主要实施以下七大工程:

1、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工程。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区教育结算中心,实行中小学会计委派制,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及福利待遇落实到位,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2)抓好控辍工作。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进一步规范义务阶段的办学行为,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总量和在校活动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健全控辍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双线责任制、督导检查制度、辍学生返校制度、行政处罚制度、济困助学制度、控辍考核一票否决制度,从而使控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改善办学条件。按照省定合格学校标准,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确保硬件到位,软件不落后。加强“校校通”工程建设,建好电脑网络教室、教师备课机房、学校演播室。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实验室建设,使所有农村中小学的图书馆(室)、实验室逐步达到市定标准。

2、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将海诞馆、四方楼、文化中心、引江河、扬子江药业集团、科技创业园建成全区中小学“六大”德育基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2)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重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课程管理的突破。要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经费到位;“三个落实”:规划落实,部署落实,评估落实。二是评价机制的突破。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正确看待考试和评价的科学性,使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三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把教学模式的构建作为拉动新课程改革的强大动力,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在全区推出一批具有骨干、示范、引领作用的学科。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要继续强化“科学认读”实验,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水平。

(3)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大对农村高中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刁铺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4)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和终生锻炼的自觉意识。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质量,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大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5)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强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位,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传统,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打造知名教育品牌。

(6)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区职教中心为载体,建成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基地要以劳动教育为主线,融环境教育、科普教育和拓展训练为一体,为学生进行综合的素质教育。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搭建一个丰富人生经历、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

3、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快与高等职业教育接轨步伐,办好五年制高职预科班,逐步建成五年制高等职业学院。

(2)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职业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3)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建议区政府将教师进修学校升格为科级建制单位,单独列编,并设立专任岗位,切实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师资方面的作用。以花卉园艺中心为基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科教结合,促进农民致富,以职教中心为基地,加强校企结合,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

4、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成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整合起来,与学科课程整合起来,与课程资源开发整合起来,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好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上的作用,真正形成学校信息科技环境。

5、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1)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管理骨干和教育行政领导,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

(2)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6、依法治教工程。

(1)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贯彻《行政许可法》,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

(2)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各中小学校要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探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校长、教师和学生都要提高法律素质,知法、守法,依法维护应有权益。要建立起有效的预警防范机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安全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要通过推进依法治教,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保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保证学校的合法权益,积极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类民办教育要结合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进一步强化管理,整合资源,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质量。

7、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

(1)调整小学布局。力争至2010年,撤并所有村小,只保留7所中心小学。同时积极筹建实验小学。实小的建立,可以由区政府在新区无偿提供一块土地,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资2000万元左右,来解决学校基建投入、设备设施投入。也可以将口岸镇中心小学柴墟分校进行改、扩建,资金同样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解决。

(2)调整高中布局。根据省定“每10万施教服务人口设1所普通高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白马中学要逐步向只办初中过渡(由于目前高中生源还有2-3年的高峰期,而白马中学高中的生源又以海陵、姜堰为主,故可将白马中学的高中再办2-3年,这样也可让学校早点把建设债务还掉)。尚美附中要逐步取消普通高中班,只办艺术特长班。

(二)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

1、繁荣各项文化事业,促进公益性文化建设。

(1)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艺术。第一,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作更多的体现时代特征、高港特色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每年创作5部以上优秀作品,并有1-2部作品在全省形成较大影响,在全市文化艺术项目评选中名列前茅。第二,精心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每年组织1-2次全区性的、有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大型庆典活动。第三,全面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在申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到2010年,力争使省级文保单位数量达到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再增加10处。抓紧对濒危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的抢救维修及环境整治工作,修复开放雕花楼等一批文物景点。修缮、建立泰昌生民俗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提高民俗博物馆陈列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民俗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在办好民俗物品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增加近代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自然、科技等方面内容的展览。

(2)建设标志性工程,塑造文化强区形象。第一,抓好区图书场馆建设。加快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建成特色资源库,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第二,抓好区文化馆建设。使文化馆成为全区的文化活动中心、文艺人才的培训中心、基层文化的辅导中心。第三,抓好科教场馆及特色文化场所建设。规划建设青少年宫、特色文化广场,使之成为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技活动和广大群众举行广场文艺活动的公益场所。

2、发掘保护文化资源,彰显区域文化魅力。

(1)弘扬历史文化。我区在五代时期的南唐即曾为县治。清康熙《扬州府志》载“南唐析济川镇置泰兴县,创治于柴墟”,柴墟即古代的口岸镇;南宋时,岳飞曾在柴墟抗击金兵入侵,大败金兀术,南坝塘一战,歼敌7000余人,后人曾修建岳王庙以纪念岳飞的功绩;明代户部侍郎储 ,年少时就是在柴墟镇的寿胜寺读书,自号“柴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高港就开埠设点,先后有英国鸿安、怡和、太古、祥茂轮船公司及日本大阪商船会社、日清公司在高港龙龙窝口设点营业。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我区白马镇的白马庙诞生,由江泽民题写馆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也座落在我区白马镇落成,白马庙已成为人民海军的摇篮。大力探究高港的历史资源,弘扬历史文化,可以促使高港文化品位的提升。

(2)挖掘宗教文化。高港历史上的柴墟镇曾为县治所在,大小庙宇比比皆是。民间有“十庙九桥八段锦”和“一步两座庙”之说。“十庙”指的是城隍庙、财神庙、古寿胜寺、岳王庙、都天庙、武庙、东岳庙、白马庙、地藏庵、尼姑庙;“一步两座庙”指的是城隍庙和财神庙。这些庙宇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兴盛,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的愿望。现在,城隍庙、财神庙、武庙、东岳庙等庙宇的踪迹犹存。挖掘、保护宗教文化既是顺乎民心的举措,也是尊重信仰自由的举措。

(3)开发民俗文化。高港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其间,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耕织、嫁娶、丧殓、祭祀等都有一定的民俗传承,开发民俗文化既是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同时也使高港的历史文化得以彰显。

(4)营造现代文化。目前,我区已有一批像港城公园、银杏广场、杏林广场、引江河枢纽工程等人文景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着力打造高港的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人们观赏戏剧、歌舞、借阅图书、健身休闲娱乐等的现代文化消费场所。同时,要精心谋划营造以江(长江)、河(引江河)、海(海军诞生地)为内容的特色自然景观,并使之与旅游业相链结,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

3、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加快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着力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提高文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区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构合理、集约经营、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比较完善规范、富有高港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趋向合理,文化产业发展能够适应高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积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综合实力。

(1)重视高层次文艺人才,包括文化科技、文化经营、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到2010年,全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各类文化专业人才达到5-10名左右。通过加大培养力度,使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人左右。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的培养开发,使全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达到15%,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达到50%以上。

(2)重视现有文化队伍的使用,结合机关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思想稳定、业务较强的文化队伍。

(3)做好艺术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艺术人员的优胜劣汰。充分运用市政府优惠政策,适当引进人才,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5、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优化文化法制环境。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每年组织力量对全区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检查和视察,区文教局会同区计划、财政部门负责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办。

(2)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保障文化繁荣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区文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执法体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和长效管理,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络和制度。将文化市场作为行政执法的重点,集中打击走私影片发行放映、音像制品的走私和盗版、娱乐场所色情演出、“网吧”场所的违规经营等违法、违规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度,培育高素质的文化法制监查和管理干部队伍。

(三)体育事业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对发展体育事业的认识。

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全区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和区体育总会,把体育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2、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不断丰富群众体育活动。

(1)努力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把体育事业经费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确保人均每年体育经费在1元以上。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逐步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要积极开发体育市场,鼓励集体、个人、外商投资兴办体育产业。

(2)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采取政府投资、社会支持、体育彩票等形式,建设一个集体育比赛、训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其中,1000平方米训练馆一座,400米标准田径场1个,1个带固定看台灯光球场,1个50米×21米标准室外游泳池。其次,所有乡镇、社区体育设施达到“四个一”(一个全民健身工程点,一个篮球场,一个乒乓球室,一个棋牌室)。

(3)加强体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支是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精通业务、善于管理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支是结合合理、技术精良、作风顽强、热爱体育事业的运动员队伍。

(4)大力开展各项群众性健身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体质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易于普及的健身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健康周活动;加强体育社团管理;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紧紧依靠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用联办、挂杯等形式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推动群众体育社会化。

(5)利用体教结合优势,促进竞技体育工作向前发展。以传统校和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培养、输送竞技体育人才苗子。

(6)全面完成“八个一工程”目标。到2008年,全区各镇均要完成“八个一工程”目标,即:建立一个健身组织网络;每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周活动;建设一个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一批晨(晚)炼健身点;建设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一个国民体质测定站;每年举办一期体育健身科普系列讲座;形成一个特色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