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14420882/2022-01071 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4-15
文号 泰高新政办〔2022〕35号 时效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信息来源:党政办公室 发布日期:2022-04-15 15:41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园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区管委会(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政办公室

2022年4月15日

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保障我区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泰州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特编制本规划,作为今后五年我区气象事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我区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整体实力明显提升,气象保障两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明显成效。

1.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新成效

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全面实施,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预警接收与传播“有职责、有设施、有制度、有名录”标准建设全面落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把尺、一本账、一队伍、一平台、一张图、一张网”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气象防灾减灾与网格化社会治理相融合。印发《高港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建成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接入5家区级部门(单位),可以实现预警信息多渠道一键式发布。加强防灾减灾部门联动,深化与区应急、生态环境、消防救援、交通运输、海事等部门(单位)的合作,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不利天气条件影响。

公共气象服务全面高效,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持续深入。环境气象服务不断加强,常态化开展环境气象预报。圆满完成汛期、关键农事等重要时期气象保障任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

2.基础业务能力得到新提升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设施完善,全区已建成10套区域自动气象站,探测设备维保业务质量明显提高。

建立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形成从分钟到月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链,滚动更新临近、短时、中短期预报产品,提升预报产品网格距。加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业务,开展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试验。

3.气象法治环境开创新局面

防雷减灾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防雷安全工作责任机制有效建立。防雷安全生产纳入区级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依法依规开放和监管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市场。建立部门责任、公共服务、行政权力、事中事后监管等行为清单并动态调整。“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行政奖励、行政确认、行政其它及公共服务共计12项行政权力实现在线办理。

气象法治体系逐步完善。《泰州市高港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高港区政府印发,推动高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事权。

4.气象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

不断凸显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十三五”期间,1人取得工程师资格,招录地方编制2人,气象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区积极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区气象事业发展须勇于探索、因势利导、争先创优,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

1.气候复杂多变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暖,两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暴雨、高温、大风、大雾、雨雪冰冻以及局地性雷暴、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和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大气环流的复杂变化加大了天气气候预报预测难度,对气象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气象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主要农产品产区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切实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高新区(高港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新时期气象服务要从“避害”为主转为“避害”“趋利”并重,利用气象信息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坚持从实际需求入手,着力保障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在新起点上为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保障。

3.新时期气象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过“十三五”建设,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省内先进市(区、县)相比,气象业务服务很多领域还有差距。要推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有水平、更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适应我区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形势要求,需要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进、提质增效。

(三)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

“十三五”时期,我区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事业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1.重要地区的观测站点布设不够

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热岛效应监控,城市地面气象观测网的覆盖率亟待完善,空间分辨率需进一步提高,我区高速沿线、长江岸线气象观测站网需要加密布设,尤其是我区还有3个镇街(野徐镇、沿江街道、明珠街道)自动站尚未完全覆盖,气象观测监测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

2.极端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精准预警、分区分类预警能力还不足,应用及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离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要求仍有差距;集合预报产品的本地化应用研究不够,多源数据资料产品在极端性天气预报中的作用发挥不够。预报预警人员保障不足,业务水平不够高,业务服务流程还不够完善。

3.“健康名城、幸福双高”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强

气象服务融入防灾减灾、生态文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的深度不够。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科技水平不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还需提高,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平台建设仍需完善和升级。气象科普场馆、设施亟需升级改造。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积极推动我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扬优良传统,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强富美高”两高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牵引,全面融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气象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丰富、更直接、更精准、更实在的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趋利避害,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趋利避害”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应急、农业农村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主动对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树立系统思维,立足长远,适度超前,以发展成效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气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服务国家和江苏重大战略、满足市(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系统完备、开放融合、协同创新、业态新型、高质普惠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人才支撑和政策保障水平等全面提升。

——气象监测更加精密。地面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降水量观测站距小于7公里;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5G投入应用,气象主干网速率大于1000M;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100%;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运行监控率95%以上。

——气象预报更加精准。重点区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级,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期间平均提升5%,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时间达到45分钟以上,预报业务整体实力逐年提高。

——气象服务更加精细。初步建立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气象服务体系,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

——气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党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始终把保障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服务保障,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面向国家、江苏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更高水平气象服务,全面提升气象灾害及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精准治理水平,推进我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深化与区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消防救援、海事等相关部门的预报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将气象服务全面纳入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研制分灾种、定量化的灾害风险预警、影响评估方法和模型,开展主要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效益评估。优化预警信息发布流程,针对基于影响的极端灾害性天气,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畅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实现预警信息实时、精准、靶向发布。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升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提高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水平。深化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的开发利用。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加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强化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防汛抗洪、抗旱水资源调度气象服务。拓展农业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覆盖面,实现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推进覆盖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休闲观光等全产业链的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建设。

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需求,建设长江沿线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加密关键港口码头和航线观测站点,提供全过程气象保障服务。根据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程度,建设基于工业生产和人口热力图的灾害预警靶向发布系统,全面提升预警发布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提升重点行业和全民安全意识及防灾避险能力。

促进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加快发展。面向公路、大型桥梁、长江及内河航运、物流、电力等安全需求,联合多部门共享数据,建立相关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安全保障支撑服务系统。建立健康气象风险预报和体育活动、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业务,助力“活力省运·幸福泰州”等大型社会文体活动。

(二)增强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气象保障。深化生态气象服务,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持续推进开发区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更好地规避城市发展中的气象灾害风险。开展太阳能、风能资源调查评估。结合农业发展需求,适时开展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论证工作。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加强PM2.5、臭氧等污染的气象条件影响、发生发展机理、预报预警及协同治理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延长大气环境气象预报预测时效,提高准确率。加强重污染天气、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联动。

全面融入长三角都市圈智慧气象保障体系。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气象保障行动方案》,开展城市气象观测、城市绿化生态布局气候效应评估等业务,为城市植被生态和土地开发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开展生态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管理,将精细化气象信息嵌入“城市大脑”,提升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为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三)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水平

发展立体化、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观测业务。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优化组网布局,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推动气象观测设备小型化、便携化、集成化,满足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

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业务。加强预报产品、服务产品与智能网格预报的完全对接,从时间和空间上加密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开展全流程、全时效精细化预报检验。强化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开展灾害性天气机理研究,提升对冰雹、大风、龙卷等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深化与环境、农业、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合作交流,逐步推进基于行业管理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

发展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气象服务。智能分析用户需求,提炼服务热点,实现对象分众化,服务随行化,产品多元化。发展基于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丰富产品种类,创新服务内容、产品表现,改进服务形式,拓宽发布渠道,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影响力、满意度。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优化天气视频会商系统和省局、市局到区局的高速信息网络。

(四)深化气象治理体系改革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动融入地方,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事权,发挥基层台站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作主体作用,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不断创新便利的政务服务手段。继续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地方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完善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

推进气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强化气象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气象法律法规执行落实情况检查和评估,推进气象信息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等相关制度完善。全面落实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创新气象行政管理模式,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以重点监管、信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气象法治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气象法治建设目标。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健全市场治理规则,构建竞争有序的现代气象市场体系。

(五)持续推进党建业务融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学习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经常性学习机制。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大力弘扬新时代“三个不相信精神”,经常性开展对党忠诚教育,引导气象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业文化,大力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丰富气象文化载体,开展文明创建和文体活动,营造深厚气象文化氛围。

四、重点工程

锚定区党工委(区委)提出的“打造更具向心力、更具竞争力、更具辨识度的改革先行区、创新活力区、发展引领区和幸福示范区,高水平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围绕我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面向需求,统筹规划,实施“幸福示范区建设气象保障工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等两项重点工程,努力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目标。

(一)幸福示范区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生态气象监测工程。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在未设有自动站点的三个镇街新增3个气象自动站点,更好地服务国控点、省控点生态气象监测。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适时建设农业气象观测站。更新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引进关键技术,实现精细化、定制化、直通式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康养产业气象服务工程。围绕“健康产业、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生活、健康保障”五大体系,推进健康气象精细化服务。

体育赛事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立针对省运会组织管理部门、运动员、媒体、观众等不同群体需求提供不同服务产品的气象服务平台,为省运会各项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工程。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开展城市效应、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

化工产业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开展化工及新材料行业气象灾害和气象服务敏感性分析,加强化工及新材料行业场所的气象灾害监控和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监管。规范防雷安全监管流程,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气象灾害预警和防雷安全监控于一体的气象保障体系。

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工程。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北沿江建设,参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江海联运等重要交通气象服务领域的智能预报预警系统研发与使用,构建交通气象信息共享和智能气象服务平台。

(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提级工程。升级改造现有观测站网,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境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依托通信铁塔、5G基站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加密布设气象多要素微型观测设备,拓展气象灾害监测范围。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升级工程。利用5G和融媒体等新技术,升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将实现分区预警,预警时效将提前到45分钟以上;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面向各类用户的定向服务系统。

智慧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工程。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互联网的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热点自动感知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现对象分众化,服务随行化,产品多元化。

气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系统升级工程。提升气象信息共享能力,升级气象广域网络及通信系统,推进5G技术应用。观测数据从台站到省级数据平台传输时效达到秒级,显著提升信息化对现代化的驱动力。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升级改造业务内网。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气象部门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安全事件协同处置能力。

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开展业务用房、台站配套设施改造工作,争取中央财政投资150万元,解决业务大楼、附属用房漏水和电力供应不稳问题,进行业务设备购置,解决网络、电话通信等影响业务稳定运行的相关问题,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落实政策保障

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省部共建机制和全省气象工作会议、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气象领域可持续的稳定的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和扶持机制,全面保障气象部门人员、业务稳定运行。加强气象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推进开放共享

继续加强和深化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业务机构、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省内全域、长三角区域和全市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及社会资源力量,创新气象协同发展机制、合作模式,完善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共建共保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