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7/2011-00005 分类 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高港 发文日期 2011-11-30
文号 泰高委组〔2011〕120号 时效
关于印发《泰州市高港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高港区人社局 发布日期:2011-11-30 11:28 浏览次数: 字号:[  ]

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委各部委办,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现将《泰州市高港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泰州市高港区委组织部

泰州市高港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11月30日

泰州市高港区“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泰州市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兴区、人才强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十一五”以来,我区坚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构建创新创业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积极营造开放的人才工作环境,推动了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区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先后出台了《泰州市高港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泰州市高港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泰州市高港区吸引和用好优秀人才实施办法》、《泰州市高港区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意见》、《泰州市高港区“青年拔尖人才千人培养计划”实施意见》和《泰州市高港区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表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人才工作专项资金达1800万元,为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47036人,其中:党政人才952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731人,专业技术人才13959人,高技能人才1512人,农村实用人才21032人,社会工作人才38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高层次人才2115人,占人才总数的4.49%。全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对象5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5人、省“突贡专家”1人、省“科技企业家”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8人、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对象4人、市“311工程”培养对象85人、区“青年拔尖人才千人培养计划”培养对象200人。2010年,全区人才贡献率27.8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7.92亿元。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人才发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

今后五年,是高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益凸显的新挑战,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区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摆到特别突出的位置,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形成高港长远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第四次党代会明确的各项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推进富民强区、建设美好高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人才优先,引领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用为本,优化结构。把用好用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突出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开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多元开发,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全社会人才开发的积极性,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健全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共同开发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整体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高港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高港转化,使高港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三)战略目标

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效能明显的人才队伍,大力提升我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确立特色产业人才竞争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比较优势,为实现人才强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总量达8万人,年均增长11%左右,技能人才总量达80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占技能人才总数25%以上。

——结构趋于合理。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倍增目标,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5%,区域人才布局趋于优化。

——素质大幅提升。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扶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达21%,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50人年,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环境逐步优化。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更强、创业成本更低、服务效能更优、人居条件更佳的人才环境,全区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12.5%。

——效能明显增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达43%;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500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的需要,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建设规模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总量达0.2万人,其中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总量达0.1万人。

主要举措:围绕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大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智力引进计划、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等人才项目。积极开展海外博士泰州行活动,组织规模企业参与科技引进和项目洽谈,以项目的落户带动人才的引进。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成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重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引导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依靠核心技术创新创业。

(二)大力开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适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大力开发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到2015年,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电子信息、船舶、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门人才0.1万人。重点产业和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明显优化。

主要举措:实施高港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补贴、继续教育费用减免、享受廉租房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针对我区新兴产业领域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乏的结构性矛盾,加速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构建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体系,积极培养急需紧缺产业人才。

(三)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区党政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9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相对稳定。

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组织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公务员能力培训计划,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充分利用领导干部能力建设讲坛、大江讲堂、读书班等平台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适应经济国际化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1.2万人,培养造就50名左右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主要举措: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区实施开放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培养造就一批熟悉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依托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专家,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2万人。

主要举措:深入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千人培养计划”,加大科研项目资助力度,建立培养对象导师制,定期开展各类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政府、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依托行业主管部门,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大力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卫生领军人才、基层卫生人才和中医人才。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文化人才、文化企业经营人才和基层文化骨干。加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产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建设制造业高地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0.2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0.1万人。

主要举措: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新技师倍增计划,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整合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努力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高技能人才实现终身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完善企业技术工人职称、职务“双通道”晋升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育一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3万人,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4-5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举措:制定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计划、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税费减免、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富民。加快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大社会管理型、便民服务型、创业富民型等各种类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力度。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0.2万人。

主要举措: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千人培养计划,公开招聘高中级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毕业生,鼓励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社会工作者职称考试,加快构建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岗位开发力度,落实薪酬待遇,完善激励措施。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

三、重点人才工程

(一)“双创人才”工程

围绕装备制造、船舶、机电、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基地、新兴产品集群基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等引才载体,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加速重点产业人才的集聚。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实施智力引进计划,开展高端智力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引进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0名外国专家和100名海外优秀人才。

(二)青年拔尖人才千人培养计划

以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增强人才竞争力为目标,以培养造就一批处于管理、学术、技术前沿水平的党政领导人才、专家和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科技人才为重点,选拔1000名左右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其中:100名左右党政人才、150名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5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100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100名左右社会工作人才。通过培养,至2015年底,50名左右人才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科研成果或有突出的实绩;100名左右人才在相关领域做出较大贡献、取得较大科研成果或有较大的实绩;850名左右人才在相关领域做出明显贡献、取得明显科研成果或有明显的实绩,其中:50名左右人才被确定为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500名左右人才成长为全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三)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

以优化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造就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家。加大培训力度,每年选送一批培育对象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培训基地学习,优先选聘培育对象到省内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加强科技扶持,优先支持培育对象所在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优先支持培育对象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和人才计划项目。建立培育对象所在地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培育对象所在企业挂钩联系制度,营造更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到2015年,培育50名优秀科技企业家。

(四)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工程

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的现代服务业人才。编制我区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指导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逐步建立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和社会引导机制。创新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规模,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实行服务业人才培训补贴。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500人。

(五)新技师倍增计划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供给、资金支持、师资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本地学生就读职业院校。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新技师制度,探索产学研结合办学方向,为职业院校和优质企业共同培养新技师搭建合作平台。完善企业现场评价、全国全省统一鉴定、社会化考评多元评价机制,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重点抓好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急需、通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的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社会化鉴定工作。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到2015年,全区新增技师、高级技师2000人,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

(六)人才回流工程

加强与高港籍在外优秀人才的沟通联系,吸引高港籍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高港籍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确保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享受免费的招聘求职、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政策咨询等服务。建立高港籍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库,完善人才需求征集发布制度,促进人才供需高效对接。完善薪酬行情发布、生活和住房补贴、就业见习实习、优秀人才储备等政策和举措,定期深入高校举行情况说明会,鼓励和引导高港籍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建功立业。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帮助和引导具有创业愿景、创业项目的高港籍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到2015年,高港籍高校毕业生返乡率达75%,吸引返乡创业的在外能人500名。

(七)教育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以名校长、名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为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人才队伍。着力推进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积极探索与省内外优质师范院校定向联合培养紧缺学科师资。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管理,放大示范引领效应。到2015年,选派名校长、名教师20人次赴国(境)外进修培训,骨干教师800人次参加国家、省级以上培训。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的需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卫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以医学重点专科为平台,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构建一支高水平医学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名中医”工程,加快中医药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在职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医学毕业生到社区、农村就业。到2015年,引进培养医学学科带头人20名,培养医学重点人才及后备人才50名,培训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100名。

(八)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中心,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拔尖农业科技人才来我区创业。充分挖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我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农村、农民职业继续教育基地,培养一批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锻炼和培育各类现代农业人才。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500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0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经营服务人才。

四、制度创新和政策取向

(一)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1.坚持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大政策统筹、重大工程组织、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充分调动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

2.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加快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建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知识结构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培养开发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加强统筹规划,分层分类开展人才继续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社会化。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课题,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加大政府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健全政府、单位和个人共担的人才培养开发投入机制。

2.人才评价任用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评价任用机制。推行党政人才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业内和社会认可的评价方法,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机制。在政府主导的重点人才培养对象、项目资助、奖励表彰的选拔推荐中,向支柱产业、重点学科、关键技术领域和从事科研开发的人才倾斜。

3.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对高端人才按国际标准支付报酬。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完善各类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定期开展“泰州市高港区创新创业人才奖”等评选活动,表彰奖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三)实施重大人才政策

1.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区、镇(街道)两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

2.人才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业领军人才。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政府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等方式,鼓励外来资本或社会法人以独资、合资或其他形式在我区设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及分支机构,支持我区民营企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设立风险、创业投资机构,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3.人才载体和平台建设政策。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临港经济园的转型升级,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对创成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基地、科技产业园的园区载体,给予创建责任单位一次性奖励。对园区设立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国家、省级认定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和创建各类研发机构,对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给予一次性资助。

4.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充分利用“蓝火计划”这一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和“校企联盟”等紧密型合作机构,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对有完善运行机制并经考核评审的新办产学研联合体,择优给予资助。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和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拓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相互流动渠道,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到高校兼职担任产业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5.人才公共服务政策。推进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深化公益性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整合现有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强化政府人才发展公共服务职能。支持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发展,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平等待遇政策。支持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标准和程序。

五、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制定规划纲要落实的实施细则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办法,分解细化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各园区、各镇街、机关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制定详细的贯彻落实计划,确保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各园区、各镇街、机关各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规划纲要,编制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发展规划,注重与本规划纲要的配套衔接,突出本地区本行业人才发展重点,形成上下衔接、各方协调的全区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强化督查考核和监控评估

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控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中期评估,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开展人才工作战略性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强化人才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泛宣传本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各行各业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特别是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