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大泗镇,曾面临传统农业转型之困:粮食种植占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叠加资源利用率低下与乡土人才断层。面对这一现状,大泗镇党委以深化农村综改为突破口,创新组建“银发助农”工作室,汇聚12位农技大师、退休专家组成“智库团”,通过技术赋能、产业升级、生态重塑三部曲,三年间开展百场培训惠及1500余人次,带动超千亩农田转型升级,奏响乡村振兴的银色乐章。
银发谱写产业交响曲:订单田垄里的“致富密码”
在康乐村的智慧大棚里,农艺师曹家凤正手持传感器讲解精准灌溉技术。这支银发团队以“理论课堂+田间诊所”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他们不仅攻克了土壤连作障碍难题,更引入市场预判机制,指导建成151栋标准化蔬菜大棚。如今,2000吨年产的绿色蔬菜通过订单农业直供长三角商超,280万元年产值背后,是54栋大棚从闲置荒地到“城市菜篮”的华丽转身。专家们独创的“整枝打杈五步法”,提升了蔬菜商品率,真正把论文写在了丰收的大地上。
银发编织康养圆舞曲:药田芬芳里的“振兴良方”
马龙村的智能温室中,药用菊花的芬芳与烘干设备的嗡鸣交织成致富交响。银发专家团构建的“种产销一体化”体系,让1152平方米的智慧大棚化身“中药梦工厂”。从黄蜀葵播种密度控制到烘干房温湿度调节,专家们将三十年经验凝练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手册》,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提升了药材有效成分含量。
银发奏响生态进行曲:荷塘碧色里的“绿色转型”
大马村的千亩荷塘上,工作室农艺师们正指导安装生态浮岛。银发团队独创的“三级净化+景观营造”模式,让17亩试验田扩展为204亩水生植物产业园。通过引进睡莲新品种、开发“荷虾共生”系统,建成集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体。鸢尾菖蒲摇曳处,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衍生出荷叶茶、莲藕粉等8个深加工产品,污泥河道蜕变成“水上金山”,书写出绿色转型的生动范本。
银发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这些“永不退休”的农科专家,以技术传帮带培育200余名新农人,建立3个科技示范田,更关键的是搭建起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转化桥梁。下一步,大泗镇将深化“银发助农”长效机制,构建“专家智库+乡土人才+数字农业”融合体系,让银色动能持续激活乡村共富引擎。(来源:和美大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