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麻鸭扑腾着翅膀在稻田里惬意追逐,时而捉虫吃草,时而戏水嬉闹,不时还传来“嘎嘎嘎”的欢叫声……金秋送爽的季节,白马镇岱白村孔氏家庭农场一幅田园画卷跃入眼帘。
孔云今年51岁,是我区“最美农业人”,只见他穿梭在田间,抓了一只鸭子查看生产情况,他养殖的品种是高邮小麻鸭,目前每只重量超过2公斤,这批鸭子有1000多只,浙江客商一周后跟车来装运。
据了解,去年以来,孔氏家庭农场主孔云创新“稻+鱼+鸭”生态共生模式,实现“一田多产”,提高了稻田资源利用率。
“养殖的鸭子每亩田只有15只,由于是吃虫子长大的,鸭子品质好,售价每公斤达40元,仍然供不应求。”孔云说,不但小麻鸭“抢手”,这种共生模式下的“生态鱼”“生态稻”同样受欢迎,这段时间咨询订购的电话不断,订单暴增!
孔云说他从电视上了解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稻+鱼+鸭”立体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早已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地,于是专程赶到从江县等地参观学习,去年开始在自己的农场推广。
得益于生态共生模式,水稻病虫害发生指数比较低。目前,孔云的田里没有治过一次虫。据了解,鱼、鸭可以捕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它们排出的粪便,又增加了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另外,鱼、鸭在稻田里频繁活动干扰了虫害侵入,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利于肥料和氧气渗入土壤深层,从而提高了水稻的抗病能力。
“采用这种模式,关键要防止鸭吃鱼苗。”孔云说,一定要掌握好投鱼苗时间。他养殖的是鲫鱼,在插秧后一周,投放约每条一两的大规格鱼苗。过10天左右,秧苗定根后,再将前期养殖的鸭苗放入田间散养。“这时鸭还小,鱼苗又大,鱼和鸭相安无事。”
孔氏家庭农场是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由于种植的水稻是绿色食品,售价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两倍,加之还有鱼、鸭的收益,孔云测算每亩收益增加两倍左右。
“本地开展‘稻+鱼’‘稻+鸭’‘稻+虾’等生态共生模式的比较多,而‘稻+鱼+鸭’模式更是一种创新,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冯亚明说,这种模式关键要控制好鱼、鸭的养殖比例,养殖量不宜过大。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可以在全市进行推广。(来源:泰州新高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