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来源: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7-02-27 10:45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6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高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建设“强富美高”港口名城和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任务”,扎实推进“三大主题”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

经济运行量质并进。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45.74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65.32亿元,增长12.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416元,增长11.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度的2.88:60.08:37.04调整为2.84:58.08:39.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0.35%、59.26%和40.39%。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镇常住人口16.32万人,城市化率64.45%,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

2012-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及三产占比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37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农业产值13.03亿元、林业产值0.14亿元、牧业产值4.92亿元、渔业产值1.6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1.5%、15.5%、5.8%和14.6%。

粮食生产下降明显。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1.66万吨,同比下降14.6%,播种面积17.61千公顷,同比下降8.1%,亩均产量441.53公斤,同比下降7.1%。其中,夏粮产量4.67万吨,同比下降15.3%,播种面积8.7千公顷,同比下降5.7%,亩均产量358.07公斤,同比下降10.1%;秋粮产量6.99万吨,同比下降14.2%,播种面积8.91千公顷,同比下降10.3%,亩均产量523.07公斤,同比下降4.4%。

畜禽生产基本平稳。全区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共194家,其中省级32家,市级66家,区级96家。全年生猪年出栏20.1万头,同比下降4.7%;牛出栏0.04万头,同比增长100.0%;羊出栏2.7万只,同比增长2.7%;家禽年出栏235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生猪存栏5.71万头,同比下降37.9%;牛存栏0.06万头,同比下降25.0%;家禽存栏86.5万只,同比下降0.6%。

渔业生产平稳略增。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23吨,同比增长2.0%,水产养殖面积14700亩,其中池塘养殖9255亩,提水养殖5445亩。新增设施渔业面积413亩,投放各类鱼种115万公斤。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06.07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704.90亿元,同比增长18.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1046.45亿元,同比增长23.1%;重工业产值1059.39亿元,同比增长17.9%。分经济类型看,集体、股份制、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分别完成产值33.96亿元、1676.55亿元、328.17亿元,分别增长17.7%、19.6%、23.6%。从主要行业看,医药制造业593.86亿元,增长17.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制造业356.65亿元,增长14.0%;农副食品加工业224.2亿元,增长32.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3.71亿元,增长34.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8.53亿元,增长10.9%;通用设备制造业111.00亿元,增长50.9%。

园区集聚功能增强。2016年,高港三大园区有规模以上企业192家,比上年增加21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291.70亿元,同比增长20.2%,占全区(不含扬子江、国电)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9.39%。

企业效益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3.7亿元,同比增长20.0%;实现利润总额175.65亿元,同比增长13.9%。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竣工产值394.36亿元,增长22.0%,竣工率达86.0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75.15万平方米,增长10.5%,其中新开工面积1554.23万平方米,增长2.1%;竣工面积1439.95万平方米,增长12.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88.82万平方米,增长1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0.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民间投资319.64亿元,增长61.9%,占固定资产比重达84.08%。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342.16亿元,同比增长24.7%;港澳台商企业投资17.07亿元,同比增长82.7%;外商企业投资7.56亿元,增长0.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投资235.36亿元,同比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144.8亿元,同比增长20.6%。二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227.33亿元,增长96.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74.87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31.81%,比去年同期提高9.78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35.15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15.01亿元,医药制造业投资34.43亿元,汽车制造业投资17.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9.3%、8.2%、286.6%和454.8%。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26.3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投资10.03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9.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7%、40.8%、494.7%。

重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入库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16个,项目单体规模2.23亿元/个,累计完成投资149.61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9.35%,统计入库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个数列泰州地区首位。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高开稳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8亿元,同比增长12.5%。按地区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8.58亿元,增长11.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0.90亿元,增长146.8%。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5.50亿元,同比增长39.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91亿元,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2亿元,同比下降22.1个百分点。

传统商品份额不减。全年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从全区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商品销售26大类情况来看,零售额总量排前三的商品分别为中西药品类、石油及制品类、粮油食品类,这三类商品零售总额合计33.95亿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八成以上。

热点商品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47.2%、131.2%、112.9%;限额以上五金、电料类实现零售额8355万元,同比增长57.4%;饮料类实现零售额3529.1万元,同比增长57.1%。

六、开放型经济

外向优势继续保持。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14.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出口6.79亿美元,增长49.2%。全年实际到账外资2.67亿美元,增长54.3%。

外贸出口稳中有增。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149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加工贸易出口额52309万美元,同比增长66.1%。全年农产品出口额7403万美元,同比增长298.9%;机电产品出口额48519万美元,同比增长51.3%;化工产品出口额7493万美元,同比增长4.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69万美元,同比下降32.7%。对东盟、欧盟、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出口额分别为8938万美元、20624万美元、6521万美元、3472万美元和14352万美元,分别增长-12.5%、368.2%、677.2%、1.8%和22.9%。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44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33.25亿元,同比增长15.0%,税收占比达82.21%。政府性基金收入6.81亿元,同比下降70.5%;上划中央四税25.35亿元,同比增长8.1%。 

     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    标

绝对数(亿元)

比上年增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0.44

15.25

    #增值税

12.67

75.48

     营业税

9.57

-26.10

     企业所得税

2.19

12.31

     个人所得税

3.08

280.25

     城市维护建设税

2.65

1.15

     房产税

0.53

15.22

     印花税

0.29

11.54

     城镇土地使用税

0.95

21.79

     土地增值税

0.86

24.64

政府性基金收入

6.81

-70.53

上划中央四税

25.35

8.06

    #国内增值税(75%)

17.18

-9.82

     国内消费税

0.28

7.69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教育支出7.67亿元,增长20.0%;公共安全支出0.74亿元,增长7.7%;科学技术支出1.22亿元,增长2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26亿元,增长4.0%;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1.98亿元,增长5.3%;节能环保支出1.30亿元,增长34.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92亿元,增长3.7%。

金融存贷款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底,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28.34亿元,比年初增加78.04亿元,增长22.3%;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年初增加31.66亿元,增长13.9%。全区银行业存贷比达60.4%。

八、科学技术、教育和卫生

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90.10亿元,同比增长23.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76%。全年获批各类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0余项,博泰电子和海企仓储分别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扶持120万元、100万元,扬子江药业获省成果转化资金800万元,净增新标准高企12家,截至2016年底全区高企数已达55家。

科技产出水平提升。全年组织企业院校行、 “专家高港行”“科技成果专题讲座”等产学研集中活动20多场次,小分队“一对一”产学研对接活动12次,促成50余项校企技术、项目合作。“泰科易”平台完成交易20项,交易金额累计1745.3万元。全年共申请专利4640件、发明专利1524件,专利授权667件、发明专利授权50件,实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54件,成功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江苏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区”和“江苏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所,其中普通中学8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幼儿园13所。全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达5516人,毕业人数1812人;职业中学在校人数2376人,毕业人数764人;小学在校人数11817人,毕业人数2215人;在园幼儿640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16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1个,行政村医疗覆盖率100%。其中,二级综合医院1个,二级中医院1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民营医院2个,个体诊所3个,村卫生室62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设置病床1088张,其中综合性医院400张,中医院310张,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8张,民营医院7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085人,乡村医生164名。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41人,注册护士43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人,卫生监督所6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人。

九、文化、体育和旅游

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全年完成13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度,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一卡通”。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邀请丁立梅、祁智等著名作家举办专题讲座,激发了全民阅读热情。举办大江放歌广场文艺演出、苏演院线专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80多场。加强文化惠民券的使用和管理,组织文化惠民演出120多场,让有价证券发挥了无价效应。田河绳带编织、刁铺宫灯、白马世泽木雕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新区创成江苏省版权示范园区,龙冉壁纸创成江苏省版权示范企业。申报省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335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7%。

体育事业再攀新高。成功举办第三届“高港杯”全国象棋青年大师赛,进一步积累了举办全国性赛事的经验。精心组织“8月8日”全民健身日暨区全民健身成果展示活动,组织水平和节目质量明显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体育运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进校园。成功举办了区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了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30多项比赛活动,支持社团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运动,营造了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创成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

旅游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旅游总人次达130多万人次,同比翻一番,实现旅游总收入7754万元,同比增长20.0%。口岸雕花楼景区等3个项目上争省级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15.22万元;口岸雕花楼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上膳源泰州农场、杏都葡萄园分别创成省四星级、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口岸雕花楼景区首届大型庙会、第二届亲子风筝节、首届台湾美食节、5.19中国旅游日、上膳源泰州农场首届有机乐活节凝聚人气,进一步促进全区旅游事业的发展。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家庭总户数80545户,户籍总人口26.29万人,其中女性13.02万人。户籍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3.65万人;18-34岁人口5.32万人;35-59岁人口10.99万人;60岁以上人口6.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480人,人口出生率为9.43‰,较上年下降1.2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317人,死亡率为8.81‰,较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全年迁入1109人,迁出1008人。年末常住人口25.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32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64.45%。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632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2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5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8.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为62.6:16.8:8.9:11.7,居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共新增就业12850人,新增创业60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41名,其中海外人才38名。全民保障步伐加快,全区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5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24万人、7.56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63万人,待遇领取人数4.69万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