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禁渔护江,十年蝶变新生。2025年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十周年,曾经“渔舟为家、逐水而居”的永安洲镇东江社区,用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答卷。渔民们告别水上生活、上岸安居,产业形态从“靠江吃江”转向“养江富江”,昔日渔村已蜕变为生态宜居的田园新村。
今年68岁的赵押宝,14岁起便随父辈出江捕鱼,他至今仍清晰记得长江大保护启动之初渔民面临的困境。
渔业资源枯竭带来的心慌,62岁的周玉兰也曾深有体会。5岁学会游泳、11岁出江捕鱼,到2019年上交虾笼渔网,小船承载了她大半辈子的生活。上岸后,政府新建的安置小区、每月748元的失水保险,以及完善的医保政策,渐渐抚平了她心里的褶皱。
如今,一支平均年龄50岁的老渔民护渔队接过了守护长江的接力棒。队员们24小时轮班巡查,寒夜守江、春节护渔,用脚步守护着一江清水。22个高清监控探头与他们共同构筑起长江保护的“天罗地网”。
禁渔不是断路,而是探索“养江又富江”的新路。70后“渔二代”陈伟放下贩鱼营生,投身河豚养殖。在政府专项补贴和技术合作的助力下,“东江河豚”已成为国家级资源基地,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千余亩。
如今的东江社区,政府投入千万元资金整治环境,建成污水处理站,清淤河沟,划定岸线保护区域,连续五年获评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安置小区里,老年乐队、合唱团丰富生活;“鱼类餐饮一条街”“亲子自然教育”,让渔文化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
十年护江,换得水清鱼跃、岸绿人欢。东江社区的蝶变,是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这条母亲河,便会既流淌着清水绿波,也涌动着幸福希望。